360網站安全檢測平臺

91精品久久久老熟女九色91|国产熟女中文字幕|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大吗知乎|人爽人人爽

院長致辭
 
網站首頁 / 醫院概況 / 新聞中心 / 就醫指南 / 科室導航 / 專家薈萃 / 健康園地 / 臨床科研 / 黨群建設 / 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傳承創新
 

【夏至】順陽護心,滋陰防暑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6-21 16:44:18 點擊量:30

image.png

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陽氣最旺盛的節氣。此時驕陽似火,蟬鳴陣陣,萬物生長到了繁茂的頂點,卻也意味著陰陽轉換的悄然開啟。此時養生,關鍵在于“順陽護心、滋陰防暑”,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請收好下面這份夏至養生指南,助您清爽自在過盛夏!


起居調養:順應天時,護陽養心


image.png

1. 晚睡早起,與日同行

夏至晝最長夜最短,可稍晚睡(不晚于23點),但務必早起(5-6點),以順應自然界旺盛的陽氣。

2. 午間小憩,養心養神

“午覺不睡,下午崩潰”。11點至13點是心經當令,閉目養神或小睡20-30分鐘(不宜過長),能有效消除疲勞、養護心氣,預防“夏打盹”。

3. 避暑有方,忌貪寒涼

通風防暑:避免正午烈日下長時間活動,保持居室通風涼爽,但切忌長時間直吹風扇、空調(尤其睡時)。空調溫度建議26-28℃,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

溫水沐浴:出汗后,待汗稍收再用溫水沖洗。大汗淋漓時忌用冷水沖頭、洗澡,以免寒濕閉郁毛孔,引發不適。

4. 情志平和,靜養勿躁

夏氣通于心,易擾心神。保持平和心態,避免煩躁暴怒。可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靜坐冥想,使心神安寧。


飲食養生:清心解暑,健脾化濕


圖片

夏/至


1. 飲食清淡,減苦增辛

《千金要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夏至后心火當令,過食苦味易助心火克肺金。宜適當減少苦味(如苦瓜雖好,不宜過量),稍增辛味(如姜)以宣肺散濕。

2. 清熱解暑,生津止渴

瓜類:冬瓜、絲瓜、黃瓜、西瓜(性寒,體質虛寒者適量)—— 清熱利尿。

其他:綠豆、蓮藕、番茄、芹菜、生菜 —— 解暑生津。

3. 健脾祛濕,顧護中焦:暑多夾濕,易困脾胃

祛濕佳品:赤小豆、薏米(可炒制減輕寒性)、芡實、山藥、白扁豆。

推薦湯粥:綠豆薏米湯、冬瓜薏米排骨湯、荷葉粥、山藥小米粥。

4. 顧護陽氣,溫養脾胃

冬吃蘿卜夏吃姜:晨起可含服或喝少量姜棗茶(生姜2-3片+紅棗2-3顆煮水),溫中散寒,振奮脾陽,防寒涼傷中。

忌過度貪涼:冰鎮飲料、冰淇淋、生冷海鮮等大量食用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痛、腹瀉、食欲不振。

圖片
圖片


運動養生:適度舒緩,避暑防汗



1. 擇時運動

避開烈日炎炎的正午(10點-16點)。最佳時段在清晨(6-8點)或傍晚(17-19點),此時氣溫相對涼爽。

2. 強度適宜

選擇低強度、節奏緩、時間不過長的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大汗淋漓、耗氣傷津。

3. 推薦項目

散步、快走:簡單易行。

太極拳、八段錦:動靜結合,調息養心。

瑜伽:舒緩拉伸,寧心安神。

游泳:消暑散熱佳選(注意安全及衛生)。

4. 及時補水

運動前、中、后都要少量多次補充溫開水或淡鹽水,切忌豪飲冰水。

5. 汗后調護

運動出汗后,及時擦干,更換濕衣,避免吹風受涼。待汗止息平后再洗溫水澡。



茶飲養生:生津解渴,安神除煩


圖片

1. 經典酸梅湯

材料:烏梅30g、山楂15g、陳皮10g、甘草5g、桂花3g、冰糖適量(根據口味);

做法:除桂花、冰糖外,材料洗凈浸泡30分鐘,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煮30分鐘,加入冰糖煮化,關火撒桂花,濾渣放涼飲用。冰鎮口感更佳(體質虛寒者少冰);

功效:生津止渴、開胃消食、解暑安神。夏至標配!

2. 清心三豆飲

材料:綠豆、赤小豆、黑豆各30g(可加少量陳皮或薏米);

做法:豆子洗凈浸泡數小時,加水煮至豆爛湯濃,可加少量冰糖或鹽調味,喝湯吃豆;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利濕、補腎養心。

3. 菊花枸杞茶

材料:杭白菊(或胎菊)5-8朵、枸杞10粒;

做法: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清肝明目、滋陰降火。適合用眼過度、易上火者。

4.  淡竹葉蓮心茶(清心火)

材料:淡竹葉5g、蓮心2g、甘草3g(調和苦味);

做法:沸水沖泡或稍煮;

功效:清心除煩、利尿通淋。適合心火旺、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者(蓮心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或少量)。


外治保健:疏通經絡,調和陰陽



1. 刮痧解暑

部位:頸后(風池至大椎)、背部膀胱經(尤其心俞、肺俞區域)、肘窩、腘窩;

作用:疏通經絡、散熱排毒,緩解暑熱引起的頭昏腦脹、身重乏力、惡心等。注意力度適中,皮膚微紅或出痧即可,勿強求出痧過多。刮后避風,4-6小時后再洗澡。體質虛弱、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2. 艾灸溫陽(虛寒體質)

穴位:關元(臍下3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中脘(臍上4寸)、神闕(肚臍);

作用:溫補脾腎陽氣,尤其適合長期在空調房、貪食冷飲導致脾胃虛寒、腹痛腹瀉、畏寒乏力者。選擇溫灸盒或懸灸,每穴15-20分鐘,微熱舒適為度,避免燙傷。體質偏熱、實熱證者不宜。

3. 穴位按摩

內關穴(養心安神):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按揉3-5分鐘,緩解心煩、心悸、惡心、暈車;

神門穴(安神助眠):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睡前按揉,助眠;

足三里(健運脾胃):常按揉或艾灸此穴,能強健脾胃,增強抵抗力;

風池穴(疏風解暑):后發際兩側凹陷處。按揉緩解頭痛、項強、感冒初期不適。

4. 中藥浴足(引火下行)

材料:艾葉、花椒、生姜(溫陽散寒);

方法:藥材煮水,待溫度適宜(約40℃)泡腳15-20分鐘,微微出汗即可。能促進氣血循環,引火歸元,安神助眠。

圖片
圖片

 

當前在線人數:361人, 您是第 6818位訪問者
建議使用IE5.0以上瀏覽器 最佳分辨率:1024*768

版權所有: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贛ICP備2021002407號-1   

技術支持:   ga.PNG贛公網安備 36010302000537號



掃碼查看服務號

掃碼查看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