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電并用治驗
(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330003) 宋南昌)
筆者自90年代以來,在針刺治療時,常配合一些電療儀器,如神燈(T.D.P)、家用保健治療儀、生物信息波治療儀、風濕關節炎治療儀、熱磁電治療儀治療痹證、神經痛、中風偏癱等病癥,取得較好療效,現以病案方式介紹如下:
例1、王某,男,36歲,1996年3月5日診。有腰痛史3月余。近周來因打籃球不慎扭傷腰部,出現疼痛,活動受限,行走困難,曾自行服傷藥無明顯好轉。由家人護送來我處就醫。查體:面色萎黃,表情痛苦,L3~L4棘下有壓痛,雙腎區叩擊痛(-)。舌淡紅苔白中根部稍厚,脈細弦。小便常規(-);腰椎片未見異常。診斷:腰痛。辨為扭傷瘀阻,濕滯不通。治宜行氣化瘀,祛濕通絡。遂用針刺加家用保健治療儀法治療,當即疼痛見減,活動比前靈活。繼續治療5次后,疼痛消失,行走自如,至今未發。
按:《丹溪心法·腰痛篇》謂“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由此可知產生腰痛的因素較多,但腎氣虛是基礎,勞損、外傷、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筋脈是主要病機。按經絡辨證則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經筋病變,選腎俞、大腸俞、腰陽關、命門、阿是穴治療,有補腎壯腰,活血化瘀,祛風利濕,通絡止痛之功效。
例2、鄒××,男,57歲,已婚,干部,1997年5月4日就診。主訴:右側肢體癱瘓近2月。患者于3月11日晨起突然發現右側肢體無力,不能活動,流涎,說話不清,頭昏,BP:23/14Kpa,遂往省人民醫院就診,做頭顱CT,診斷:左側丘腦出血。住院經降血壓及顱內壓,止血,營養腦細胞等治療,脫離危險。今日于家人背來我科要求治療。查體:患者神志清楚,言語欠清,流涎,口角歪斜,形體消瘦,手不能握物,腳不能行走,右上肢肌力0級,右下肢肌力1級,舌淡暗,脈細弦。診斷:腦出血(恢復期)。辨證:肝腎虧虛,風痰瘀血阻絡。治宜平肝滋腎,化痰通絡,活血祛風。經針刺加家用保健治療儀治療15次,配合功能鍛煉,上肢抬至胸部,手指稍能伸屈,但持物不緊,手指靈活性較差,下肢走路需挽扶,語言較前流利,治療25次后,可行走100米遠,共計40次后,上肢抬過頭部,手能持物,能獨立行走,但走得較慢,語言完全清楚,生活能自理。
按:偏癱是中風后出現的主要癥狀,系臟腑(心、肝、脾、腎)功能失常,陰陽偏勝,虛火風痰,氣逆血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致。其誘發因素多為憂思惱怒,飲酒飽食,房室勞累,外邪侵襲等。雖有出血性,缺血性之別,中經絡,中臟腑之分,但病變部位都在顱內(腦)。無論血溢脈外或瘀阻脈內,均見血滯瘀阻之癥,血瘀是其主要病機,故治療“總以活血祛瘀為要”。根據經氣運行規律,取多氣多血之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督脈穴等,具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節氣血之功。
家用保健治療儀,集現代電子技術、針灸、中藥為一體,它通過紅外輸出(熱力)與低頻脈沖刺激與藥力的協同作用于病變組織和穴位,從而產生有節奏的被動性收縮與舒張,進而擴張肌表、毛細血管,(加速)增強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功能,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被抑制的腦細胞得以激活。中風偏癱后,患肢對針感反應較遲鈍,一般治療難以達到激發經氣的效果,而通過體針配家保治療儀,則有它的獨特療效,加強了對腧穴及經絡的刺激,使得氣的強度遠遠超過了單鈍針刺的得氣強度,脈沖電流刺激代替了留針時每隔幾分鐘需行手捻針的過程;補償了捻針手法頻率與強度的太過和不足。使之達到適宜的刺激量,減少了病人的恐懼感,提高了病人對儀器的神秘感與信仰感,從而提高療效,使癱瘓的肢體得以康復。
例3、游××,女,53歲,1997年7月10日就診。主訴:右側頸背肩疼痛月余,加重一周,伴右手指麻木,頭昏、眼花、惡心、心悸,遂來我科診治。查體:面色不華,血壓20/12Kpa,右頸項、右肩背部壓痛明顯,轉頸(向后,向右)活動不利,肩關節活動尚可,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叩頂試驗(+),X線攝片顯示:“C4—6椎體后緣變尖,項韌帶鈣化,后椎間隙變窄”。經顱多普勒(TCD)示:“椎一基底A痙攣”。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診斷:頸椎病(椎動脈型)。辨為氣血虧虛,筋脈失養,法宜補氣益血,疏經活絡。即在病變頸夾脊,大椎穴處行生物信息波治療,并配以右側相關穴位針刺1次后竟覺頭暈,疼痛減輕,5次后諸癥減輕,活動稍靈活,連續12次,告愈。隨訪1年未復發。
例4、熊××,女,55歲,1997年10月6日就診。主訴:左頸背肩臂疼痛1個半月。于半年前始覺左肩臂疼痛,并逐漸加重,經治(具體治法不詳)當時見緩,近3日來感左頸背肩臂痛加劇,夜間見甚,怕冷,得熱痛緩,左手指麻木,寐不安寧,由家人陪來我科就醫。查體:面色萎黃,C6—C7棘突偏左壓痛,并牽涉到背肩臂部,活動欠利,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壓頸、叩頂試驗(+)。X線攝片示:“C7椎體前緣均見輕度骨質增生,C6椎體變窄”。舌淡紅邊見齒痕,苔薄白,脈細弦。診斷:頸椎病(神經根型)。辨為體虛寒襲,閉阻經絡,法宜補虛散寒,活血通經,經取上述穴位采用生物信息波治療儀配合針刺6次后,癥狀明顯減輕。12次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活動自如,繼續治療3次,隨訪1年未復發。
按: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癥,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多發于30歲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臨床上以C3—C7增生為多見,與生活工作習慣,姿勢不良(長期低頭、單一姿勢),用力不當,睡沙發軟床、枕頭不適,急性損傷(跌倒、車禍)、慢性勞損,長期喜食膏梁厚味,嗜好煙酒,內分沁失調,缺鈣等造成頸肌痙攣,勞損或肌力不協調,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導致頸椎關節囊和韌帶的松弛,小關節失穩和頸神經根及副神經,交感神經,椎動脈,脊髓受擠壓等刺激而發病。尤其是由于神經根的無菌性炎癥,充血、水腫、滲出、粘連及代謝產物積蓄,故出現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
頸椎病屬祖國醫學“痹證”、“頭痛”、“眩暈”、“項強”等范疇。主要病機系風寒濕邪入侵,痹阻于督脈,手足太陽,少陽經脈,經隧不通,絡脈瘀滯,或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肝腎虧虛,髓不養(筋)骨。所以治療應攻(通)補兼施,以通為主,固腎強脊,補氣活血,通利祛邪為法。取頸夾脊,大椎及相應的腧穴治療,可刺激相應節段的脊神經,貫通上下經脈,改善頸部和上肢等處的血液循環,達到了“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
生物信息波治療儀為帶藥物的脈沖透入式治療儀,它是現代仿生電子技術與中醫中藥的結晶,其利用直流電輸入本儀中,使產生特殊的電脈沖波,導致藥物電導液通過皮膚直接透入病變組織,從而產生被動性收縮與舒張,進而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促進病位組織松弛,解除頸、肩、背、臂等部肌肉痙攣,達調和氣血,通經活絡,(解除痙攣),“擊穴通經”、“以松去痛”的作用。它不同于感應、低頻、高頻電等療法。與其它療法相比,生物信息波具藥力集中,操作簡便,見效快,療效好,無副作用等特點,患者易于接受。
例5、王××,女,56歲,工人,于1996年8月3日就診。初因吹電風扇后腰痛20余日,爾后感覺臀腿部痛,沿左大腿后側,小腿外側一直放射至足跟,抽掣樣疼痛,行走困難,坐臥亦痛,咳嗽時疼痛加劇。查體:面色萎黃,腰脊及旁邊未見明顯壓痛,左臀正中、腘窩正中、腓點有明顯壓痛,腎區叩擊痛(—),左側直腿抬舉征20度,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診斷為腰腿痛(左坐骨神經痛)。辨為風濕阻滯,痛痹不通。治宜驅風祛濕,溫經通絡.治療用針刺環跳、陽陵泉、委中、昆侖穴加風濕關節炎治療儀。40分鐘后起針關機(治療儀),當即疼痛見減,活動比前靈活,直腿抬高征45度。繼續治療4次后,疼痛消失,行走自如,病告痊愈,半年后追訪,療效鞏固。
例6、萬××,男,40歲,工人,于1996年10月14日就診。有腰痛史半年余,近月來因勞累負重病情加重,腰部疼痛,伸屈受限,夜寐欠安,納食尚可,二便自調,來我處就醫。查體:左腰大肌稍緊張,L4~L5棘下偏左有壓痛,腎區叩擊痛(—),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小便常規(—);腰椎片示:L4、5椎前緣上下角及兩側緣上下角均可見骨質增生,結論為腰椎退變。診斷:腰痛。辨為扭傷瘀阻。治宜舒筋活絡,行氣散瘀。遂用針刺加風濕關節炎治療儀治療,3次后腰痛明顯減輕,伸屈無明顯痛感,以后隔日治療1次,6次后癥狀消失,至今半年余未見復發。
按:腰腿痛屬于中醫“痹證”范疇,與風寒濕襲,年老,久勞體虛,跌撲損傷有關,主要病機為經絡氣血凝滯,痹阻不通;按經絡辨證則屬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病變,治以疏通經絡,祛濕驅風,調和氣血,溫經止痛為主,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理論進行選穴。取環跳、陽陵泉、委中皆為合穴,昆侖為經穴,為治下肢,腰腿的常用穴,有疏筋利節,祛風蠲濕,強壯腰腿,活血止痛功效。
風濕關節炎治療儀,是現代電子技術和生物物理技術與針灸中藥外治的結晶,其利用直流電輸入本儀中,使之產生特殊的交變電磁場作用,同時使機內的電脈沖波,電熱度(相當于紅外線)導致藥物電導液通過皮膚直接透入病變組織(即阿是穴),從而產生有節奏的被動性收縮與舒張,進而擴張肌表,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改善神經肌肉營養,達消炎鎮靜,消腫止痛,搜風勝濕,溫經散寒作用。
在治療過程中,囑患者活動腰腿部,以促進局部氣血流暢,促進恢復。同時注意休息,慎防寒濕,切勿勞累,以鞏固療效。
例7、潘某,男,58歲。2004年5月23日初診。患者于4年前不明原因出現左膝關節腫痛,尤以下蹲和上下樓梯加劇。曾于某醫院就診,經X線攝片診斷為“左膝增生性關節炎”,曾用過西藥封閉,外貼膏藥等治療,僅當時見緩,反復發作。近半年疼痛腫脹加劇,行走艱難。舌質淡苔白中根部稍厚。左膝關節腫脹,內側有點狀壓痛,內外膝眼飽滿,左膝屈伸有摩擦感,股四頭肌輕度萎縮,髕骨研磨試驗(+)。診斷為增生性膝關節炎,屬中醫痹癥。法宜祛風除濕,消腫止痛,舒筋活血。按上所述方法治療3次后疼痛減輕,功能活動較前靈活;10次后疼痛見好,功能活動基本正常;鞏固治療10次后疼痛消失,步行如常,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語:增生性關節炎又稱骨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肥大性關節炎。膝關節為最常受累的關節之一,屬中醫“痹癥”、“著痹“范疇”。與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寒濕侵淫膝關節而致。寒濕入膝,困遏陽氣,阻滯氣機,水失宣肅而致局部腫疼不能活動,病久成瘀變生骨贅。
YC-IV型熱磁電治療儀,能針對不同的用途將頻率、波形、節奏、尤對強度、溫度、處方、定時等各種參數優選組合,預先編制成一系列特定的治療程序存貯在電腦中,臨床治療時,只要選擇自己需要的治療程序,即路位(一路二路),即可發揮本機的熱療、電療、磁療等綜合作用于人體的神經、肌肉,以及組織、細胞,能顯著的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癥,松解組織粘連,加速局部滲出物和致病物質的吸收、消除水腫,解除肌肉痙攣,從而緩解和消除由于骨質增生壓迫或刺激造成的神經肌肉產生腫脹、麻木、疼痛等臨床癥狀。
例8、李某某,男,50歲,工人,1999年7月3日初診。左側口眼歪斜2天,患者緣于3天前覺頭昏時痛,牙痛,嗜睡,昨日晨起感左側面部麻木,左眼不能閉合,流淚,口角向右側歪斜。檢查:左側額紋消失,左眼不能閉合,瞼裂約1㎝,左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右側,左側不能皺額蹙眉,鼓腮,示齒和吹哨,左側面部感覺減退。左耳后(翳風穴旁)見壓痛,舌紅苔白中根部稍厚,脈弦滑。診斷:左面神經麻痹,證屬中醫風邪痰熱,上犯頭面。法宜熄風養筋,豁痰清熱,治選針刺風池、太陽、四白、迎香、地倉、牽正、翳風、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穴,開始2天針健側,用瀉法,以后針患側,每日1次,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地倉、牽正、迎香穴處加電磁波治療器照射30分鐘,1個療程后癥減,體征已不明顯,繼守上法,再治1個療程,恢復正常。
按:面神經麻痹,中醫稱“口眼歪斜”,認為主要是脈絡空虛,局部受風寒,風濕和病毒感染,入侵陽明、少陽之脈,使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所導致。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認為可能是由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所致,臨床上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胃經和大腸經,其次為膀胱經等,故體針取穴以前二經為主,如取胃經的地倉、四白、足三里穴,大腸經的合谷、迎香穴,以通陽明之經氣,和養脾胃,少陽經的風池、翳風、陽白穴,疏解風邪,清頭明目,其中翳風可祛風止痛,適用于耳后乳突痛,奇穴牽正位于聽宮、聽會、下關之間,有清熱通絡,推動三陽經氣之功;太陽穴清熱祛風,解痙;脾經的三陰交有健脾益氣,調補肝腎,活血通經之功,為治癱要穴。以上遠近配合取穴,共具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直達頭面病所。加上有溫熱刺激的神燈(特定電磁波)的照射,激發人體的基本粒子諧振,在面部產生內熱效應和生化反應,調節人體生物電場,消炎消腫,興奮面神經,改善局部營養代謝,增加血液循環,加速恢復面部表情肌運動功能。同時還有預防和治療面肌痙攣及萎縮的作用。
例9、李某,女,49歲,工人,1993年3月16日初診。左側肩關節酸脹痛半年,近1月來加劇,經服西藥止痛片、維生素B1及貼膏藥等法治療,癥狀未見明顯減輕,現仍覺左肩關節疼痛,入夜尤甚,遇風寒、勞累疼痛加重,寐差,舌質淡暗、苔薄白,脈細弦。檢查:左肩關節活動受限,外展30°,后伸30°,前抬90°,不能作外旋動作。X片未見改變。診斷:左肩關節周圍炎。證屬瘀血留滯,風寒閉絡。法宜益氣活血,溫經散寒。治療用下法針療5次,服中藥5劑并囑加肩關節功能鍛煉后,疼痛稍減,肩關節外展45°后伸60°,可稍向外旋。繼用針療10次,服中藥15劑疼痛大減,功能基本恢復。再服中藥5劑,疼痛消除,功能活動恢復,至今未發。
按: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范疇,其病機是衛陽不固,腠理疏松,風寒濕邪乘虛外襲,留滯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針療以患部痛點(肩髎、肩髃、肩貞、阿是穴)取穴為主,有疏散經絡風濕、通利關節、化瘀止痛、調整氣血之功;輔以遠部(手三里、合谷、陽陵泉下穴)取穴,疏導陽明、少陽、太陽經氣,引氣上行,直達病所,以通調肩胛部氣血。加神燈照射患側肩周部腧穴,類似溫針灸法,具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作用,其止痛效果較好。肩凝湯系根據蠲痹湯、當歸補血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丹參散、活絡效靈丹之方義綜合成方的,諸藥合用共奏補益氣血,調和營衛,活血祛瘀,祛風通絡,溫經止痛之效;還必須同時進行肩關節的功能鍛煉如手指爬墻、搖晃等,注意患部保溫,切勿吹風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