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怕“病急亂投醫”
雖然中西醫在很多病上療效是相近的
不過對于一些具體的領域
中西醫確實有一些各自擅長的療法


正常的免疫是適度的、及時的,如果調控失常,則會出現異常的免疫反應,從而導致機體受損,形成新的疾病。
比如,濕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硬皮病等,一般就是由免疫功能紊亂引起的。
由于免疫系統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用西藥很難找到針對性,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停藥后容易反復。而中醫是跳出局部從整體來調節,往往能收獲良好的效果。
婦科疾病常因激素分泌紊亂所致,如果單純調節某種激素,不但不好掌控劑量,還容易引發體內一系列激素變化。
但是,中醫對此卻有療效。尤其是在治療痛經、月經不調、不孕不育、乳腺增生、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時,往往功效卓著。
對于陽痿早泄、前列腺增生等男科疾病,中醫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通過按摩、針灸、中藥等方式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消退和功能恢復。
如慢性胃炎、腹脹便溏等,一般病程較長,機理比較復雜。西藥多為單成分,不如中醫的一人一方更有針對性。
中醫常被稱為 “慢郎中”,但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咳嗽、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疾病也適合中醫治療,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
眾所周知,中醫在慢病的治療上獨占優勢。尤其是在肝炎、腎炎、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胃炎、肺氣腫、貧血、糖尿病并發癥及老年病的治療過程中,現代醫學很難發揮其優勢。而中醫則可通過辨證施治來調整人體氣血陰陽平衡,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態。
很多人身體經常出現如腹脹、腹痛、腹瀉、便秘、心悸、胸悶、疲乏、失眠、焦慮、抑郁及各種不明原因的疼痛等不適,但檢查指標又很正常,我們通常稱其為亞健康狀態,特別適合運用中醫藥理論來治未病,效果顯著。
不論是大病之后的機體虛弱還是腦卒中后出現的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都是中醫治療的強項。
此外,還有面癱、神經性耳聾、耳鳴、神經性疼痛等神經系統的疾病,都適合中醫來調理,針灸治療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望聞問切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礎,如果你在看病前做了下面六件事,則很可能導致醫生誤診!
望診對診斷非常重要,化妝雖然可以給你一個“好氣色”,但也是給疾病加了一個“保護罩”,讓醫生很難通過望診判斷病情。因此,看中醫前不要化妝,讓醫生看到你的“本來面目”。
望舌象也是中醫師判斷病情的重要手段,如果你在看病前胡亂吃喝,則很可能使舌象發生變化,同樣影響診斷。
比如,牛奶、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變得白膩;咖啡、橘子以及維生素B2等,可能使舌苔變黃;就診前剛喝熱飲,可使舌質變紅。因此,在看中醫前,大家不要亂吃,尤其是不要吃帶色素的食物。
很多疾病會有口氣或體味異常的表現。因此,不要使用氣味濃烈的香水或護膚品;不要吃氣味濃烈的食物,如蔥、蒜等,以免影響聞診的準確性。
脈診是中醫診病的重要手段,就診前應盡量保持心情平靜,避免情緒急躁和劇烈運動等因素。
很多疾病的治療需要時間,如果您急于求成,頻繁更換醫生,反而會打亂醫生的治療節奏。中醫專家建議在治療1~2個月后仍無明顯效果,可以考慮更換治療方式。
中醫在診病治病過程中,非常重視個體的體質差異,患病的原因、時間、地點、表現不同,方藥都會不同。
除非醫生允許,請不要沿用以前的處方,或他人處方,認真遵醫囑執行是好的配合。

來源/養生中國
責編/龍建新
審核/熊衛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