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網站安全檢測平臺

91精品久久久老熟女九色91|国产熟女中文字幕|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大吗知乎|人爽人人爽

院長致辭
 
網站首頁 / 醫院概況 / 新聞中心 / 就醫指南 / 科室導航 / 專家薈萃 / 健康園地 / 臨床科研 / 黨群建設 / 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膏方養生與中醫藥文化
 

中醫治未病助力健康醫學戰略前移

來源: 發布時間:2012-04-21 17:15:23 點擊量:4897

   20世紀末,全球醫學界歷經兩年的大討論,認為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200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提出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2008年全國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指出,“治未病”健康工程旨在構建中醫特色明顯、技術適宜、形式多樣、服務規范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需求。 
   在21世紀國家衛生政策由治療為主轉向預防為主的背景下,著力挖掘和開展“中醫治未病”,無疑是實現健康醫學戰略前移的重要手段。然而,相對紅火的養生運動,以及中醫治未病領域龐雜凌亂、良莠不分的現狀,意味著對中醫治未病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挖掘、系統整理和推廣普及,迫在眉睫。 
   2008年,由中和亞健康服務中心和湖南中醫藥大學承擔實施的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項目“中醫藥‘上工治未病’工程項目以及中醫藥對亞健康防治干預研究”獲得立項。2009年,該項目重要組成部分《中醫治未病》一書完成編撰,由孫濤、何清湖擔任主編,于2010年4月正式與讀者見面。該書前后歷時3年,幾易其稿,最終初步構建了中醫治未病的學術體系,厘清了中醫治未病的源流,豐富了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論點。筆者認為,該書解決了中醫治未病的六大根本問題,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對接”,有助于推動健康醫學實現戰略前移。 
   明確概念 
   書中指出,中醫認為健康的本質是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心與身的和諧、氣與血的和諧。這與近年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軀體無異常、心理活動正常、能適應外界環境)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對于“未病”的定義也有所擴充,沒有停留在常說的“身體健康,沒有疾病”,而拓展到一個包含動態變化,即“未病”包含無病狀態、病而未發、病而未傳、愈后未復等多層含義。從而,“治未病”的內容也對應四個方面: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就萌,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后調攝,防其復發。同時,書中追本溯源,確立了亞健康與中醫治未病的關系,即認為“未病”的概念包含“亞健康狀態”,指出亞健康可見于中醫學的郁證、心悸、胸痹、不寐、頭痛、眩暈、虛勞等病證中,多屬于雜病范疇。并且,從中醫角度明確了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并提出了15種常見亞健康的中醫證候,詳細加以闡述。 
   澄清歷史源流 
   書中指出,“治未病”思想經歷了萌芽、形成、發展、成熟四個歷史階段。“治未病”的萌芽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時期,進入春秋戰國,各思想流派對于“治未病”概念形成影響較大。“治未病”概念首見于《黃帝內經》,包含“未病先防;治病萌芽;待衰而刺;既病防變”四層意思,標志著“治未病”思想的形成。隨后,漢代張仲景實現“既病防變”思想的具體應用;華佗創立“五禽戲”強身健體;晉代范汪運用“逆灸”防霍亂,葛洪提倡導引和藥物預防等,這些都是“治未病”思想進入發展階段的成果。進入唐代,“治未病”理論較為成熟,最具代表者為孫思邈,其將疾病較為科學地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還將“治未病”作為評判好醫生的標準。宋代,治未病思想同樣受到醫家的重視;元明時期,醫家亦主張“攝養于無疾之先”;清代則治未病思想更趨完善。書中對于建國以后至今,“治未病”思想在國家衛生工作方針中的體現亦做了詳細介紹。尤其指出,在2007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治未病”思想的理念和實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啟了中醫藥“治未病”的新紀元。 
   確立原則 
   該書統攝確立了中醫治未病的五大原則,即“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防治結合”、“體質調護”、“綜合療法”。書中指出,整體觀念是中醫“治未病”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辨證論治應當成為中醫“治未病”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則和優勢;防治結合在運用時需根據“未病”狀態的不同而各有側重;體質調護抓住了疾病防治的根本,體現了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介紹操作方案 
   該書全面介紹了中醫治未病的方法,既指出了總的方法原則,又提供了具代表性的操作方案。書中圍繞“調養精神”、“合理飲食”、“體質調理”、“食療與膏方”、“四季養生與冬病夏治”、“針灸、火罐與推拿按摩”、“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氣功”等七個方面,根據已有的相關研究,對于中醫如何養神、養形提出了大量科學易行的建議和方法。內容涉及心理、飲食、運動、環境等影響健康的各個方面的綜合調攝,對于推廣與實踐中醫治未病具有指南效果。 
   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 
   該書通過中醫治未病的方法介紹,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操作指南;通過“治未病”理論指導亞健康干預,在總論中介紹了15種常見亞健康的中醫證候的證候特點、證候分析、調理原則、調理方法等,在各論中指出27種常見亞健康癥狀和19種亞健康疾病傾向的判斷依據、調理原則、調理方法等;通過“治未病”防治常見疾病,介紹了22種常見疾病的防治方法,以期達到“已病防變”的目的。該書將中醫治未病的理論一一落實到了生活實踐與臨床操作,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可推廣性。 
   列舉實例,啟發思路 
   該書并非局限于理論與學術研究,亦不囿于實踐與臨床運用,它站在了一個社會功能與效應的高度,總結、傳播中醫治未病中心試點經驗,引發全民性的關注和思考,有利于指導全社會做好治未病工作。書中結尾專設一個章節,列舉了廣東省中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季康美企業和四季康美莊園的中醫治未病建設思路,對于政府、社區、企事業單位及相關行業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實踐指導。(陳士奎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陳洪 湖南中醫藥大學)


 

當前在線人數:361人, 您是第 6818位訪問者
建議使用IE5.0以上瀏覽器 最佳分辨率:1024*768

版權所有: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贛ICP備2021002407號-1   

技術支持:   ga.PNG贛公網安備 36010302000537號



掃碼查看服務號

掃碼查看訂閱號